手機號碼,快捷登錄

              登錄 | 立即注冊 | 找回密碼
              查看: 454791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第七屆“芙蓉杯”全國文學大賽入圍散文作品——《采菇三記》

              [復制鏈接]

              17

              主題

              17

              帖子

              113

              積分

              小有名氣

              Rank: 4

              社區幣
              96 RMB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22-12-13 23:32:30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馬上注冊成為耒陽社區網友,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注冊

              x

              采菇三記

              文/張楠

              時近歲末,難得閑暇,偶翻相冊,便憶起秋季回老家的時光,卻是一年艱難中少有的輕松。尤其是能上山采野菇,更是每一秋的期盼,年齡愈大,癮頭愈強,算是思鄉的一種毒,恰似陶淵明的詩: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看了幾日小兒,便再安耐不住,跟著父親“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沿坡上,空氣氤氳,落葉斑駁,小路依舊蜿蜒,只是荒草繁盛,來到一處平臺,行了半日,尋到舊日里野菇繁盛處,細細尋來,卻不見蹤跡。于是換了一處平臺,林深幽謐,各色雜菇倒是見了不少,榛蘑卻未尋到,偶有冬蘑,卻因出的早些稀疏且蟲多,撿了些,再喚父親,卻早不見蹤跡,卻也沒荒了。又沿溝谷行了半里,終于聽見父親的應答,終聚在一處,席地而坐,吃過午飯,繼續出發,收獲不大,又走失,半日才見,天色已晚,頗有“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的況味。
              又一日,午后小兒入眠,一時技癢,帶上工具,母親覺得不過半日時光,卻奈不住我的堅決。好在目的地不遠,加上腳步快,半小時多便抵達,俗稱:埋汰溝,只因此處為小河兩岸,多為山谷沼澤,終年泥濘,故得此名。沿河行,兩岸朽木橫豎。本不報希望,卻不想驚喜連連,每根倒木上都有收獲,大大小小的冬蘑精靈般爬滿了樹干枝丫,像是厚重的小熊掌,也如肥嫩的大耳朵,有的昂首挺胸,有的藏身匿尾,有的孑然而立,有的三五成群,在秋日的陽光下,閃著白光,泛著青韻,著實讓人歡喜,實在美妙得緊。我站立良久,幾乎無從下手,只得小心翼翼用刀頭輕輕將它們收歸囊中,水聲叮咚,鳥鳴清脆,偶有野兔飛奔而出,驚得半晌回不過神,等到想拍時,早不見了蹤跡。許是野菇水分大,不半日,袋子已是沉甸甸,原只是嘗試,未做準備,看看天色,日已西沉,暮云四合,風嵐初起,一時竟有蕭瑟之感,于是歸家,頗為自得,算算時間,不過三個多時辰,不虛此行。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毙汉,睡意皆無,恰是我靜思秋鄉采菇的好時光。
              回去雖則半月余,卻遇了幾日陰雨,囚在老屋,甚為焦躁,一則不能入山,二來又怕先采的冬蘑不及晾曬,被蟲食盡。這冬菇是蟲兒最后的盛宴,它們在其中躲藏、生長和繁衍,速度是驚人的,只消一夜,便蛀成空殼。蟲分三種,一種是白色透明肉蟲,一種帶翅雙尾甲蟲,一種黑黃環紋小蟲,它們彼此相安,除了飽食終日,最怕秋陽,終是見不得光。所以,我無比期盼開云見日,到了10月6日,老天遂愿,我和父親收拾裝備,帶上午餐,再踏征程,只是目的地不同,父親篤定埋汰溝,我則分道大楊樹溝,雖是一山之隔,卻要多半小時以上的腳程。秋雨頻仍,溝里早是水澤遍布,盡然步步如履,還是一腳深陷。更為懊惱的是,若大的面積,竟難見倒木,于是轉到溝左側半坡上,行了許久,只收獲了些許嫩芽,不覺有些泄氣。好在“山翁不在菇,在乎山水之間也!”,即便走走也好。行至前些年采榛蘑的地方,一棵被風折斷的三人合抱大松樹映入眼簾,在其上側不遠,總算遇到一棵樹,上面有些,算了開了眼。
              下了坡,遇一深溝,行了幾百米,無所遇,于是折回,本想登上一陡坡回返,泥土濕滑,手攀腳蹬,總算上去了,在荊棘軟藤下發現一顆倒樹,上面密密麻麻生了一層的冬蘑,疲憊一掃而空,隨之而來是那種打了雞血的興奮,調整情緒,用刀頭小心收割,將根部青苔、泥土和木屑直接清理干凈,按照有蟲無蟲分類入袋,省去回家收拾的麻煩,隔絕蟲兒遷徙,分區封閉管理。此處背陰,植被茂盛,溫度地,濕度大,蟲少塊大,是我最喜歡的那種,面青而背白,圓潤而厚實,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所言:“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用在此處,造物主的神奇,文字的描述最是蒼白無力,相片的精準更是少了活潑真實,那一刻,每一片野菇都是活的,具備個性的,若非身處其中,難知其妙。收索了半日,筐中已是層層疊疊,繼續向東行,又遇一棵樹,比之前更為驚喜,從樹根到樹梢,從樹墩到枝丫,如同在這游行聚會一般,幾乎將整個樹干覆蓋了?鞓吩谶@樣一個瞬間,從腳底直接燃燒到發梢,用《老殘游記》聽戲的描述: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顧不得饑餓和疲勞,我開始從樹梢開始收編這些寶貝,只是來的稍晚,有些還是朽爛了,疏為可惜,擺放在樹干上,留給鳥兒和松鼠吧。一頓操作,身上起了汗,被山風一吹,倒也通透,將筐上了肩,險些沒起來,足有六十斤,剛下過雨,無論如何擠壓,水分頗大。折了一根木根,蹣跚著向前,尋一處避風面陽的樹下,開始大快朵頤,只有餓了才覺得美味。
              準備下山,零星遇了幾株榛蘑,來不及細尋,母親說不能貪山,于是轉到對面山坡返程。正在林中穿行,聽見三輪馬達聲響,知道是養蛙人的車,背著蘑菇,三步兩步竄上路來。等到過來,征得同意上車,土路坎坷,一頓顛簸,神魄失了一半,險些把骨架散了,不過省了一小時的路程。沿著小路,采了野蜂窩,老姐說是藥用,一步步往回移,像是背了一座山,總算挪回家來,云霞滿天,歲月靜好,好不辛苦,好不開心。



              重要的事情可以說三遍,可同樣的事情若寫三遍,總會教人厭倦,可我卻千百遍也不煩,哪怕只是給自己看;丶业臅r光美好而短暫,10月7日是我在家的最后一天,雖然和父親意見相左,想到他已是古稀之齡,還是順了他的意,我們再次向埋汰溝進發。事實不出所料,由于多次光顧,除了偶有漏網之“菇”,由于天氣尚暖,很多冬蘑早被蟲食鳥啄,朽敗不堪。排著陡坡上下,著實累人,腳下落葉松軟,踩著總不踏實,很容易摔倒。幾近山脊,有合抱倒木數根,幾番查看,有的空無一物,有的腐爛如泥,不過失望之后總有驚喜,遠遠看到一株倒木斜枝下有幾團雪白,在陽光下格外耀眼,下去一看竟然是兩個大猴頭,學名猴頭菌,個大如拳,上生白絨如發,又稱菌刺,一般倒懸樹干背陰處,形狀恰似金絲猴頭,又像刺猬,也有刺猬菌的稱謂。猴頭是菌中臻品,小時候倒是常見,上高中之后難覓蹤跡,運氣好時,偶有收獲,掐指算來,遇見猴頭不過10余次,每次不過一兩個,只是有次和父親在一棵小樹上遇見十多個。相傳此物成對生長,遇見后總能尋見另外一個,我四處找找,除了這兩個,又找到一個,便再無收獲,單單三個猴頭,也不算空手而歸。遇見父親,便下了坡,正準備休息,不想遇到一小片榛蘑,大自然的饋贈,總是如此豐厚,晚秋十分,吸住了陽光和地氣的蘑菇,頭小而肥厚,肚大而根淺,如同貪吃的胖小子,即便躲著草叢里,也是扎眼得狠,只是數量不多,不如昔時過癮。吃過午飯,父親在我的再三催促下,開始回返,到家1點多鐘。
              可我總覺得原定江畔采菇計劃沒成行,心有不甘,于是利用這僅剩的時光,也為了采些跟新鮮的冬菇送人,便顧不得疲憊,再次出發,沒有背筐,簡單帶個袋子,一路向西。小道蜿蜒,還是曾經的模樣。兩旁金黃,一派秋收氣象,天高云淡間,極目遠眺,峰巒翠岫,水墨印象。踏入森林,清幽無比,沿著曾經榛蘑富集之處找了幾番,無所有,便收了心,沿著溝叉向下,還好,遇到一截倒木,撥開藤蔓,大大小小的冬蘑,竟長得鱗次櫛比,按住欣喜,于是按部就班,有序切收,忙了一會才收拾干凈。憑著記憶,又找了幾處老地點,幾無收獲,掉頭繼續沿干溝順勢而下,曾經的倒木尤在,也有收獲。此后日薄西山,林中漸暗,猶豫了片刻,準備再查看兩棵倒木即返,上面雖有,品質不高。不經意一抬頭,發現旁邊半坡上一棵倒木上倒是密密麻麻生了許多,手腳并用爬上去,才發現不僅數量眾多,由于背陰,不僅個大,而且無蟲,肥大厚重,在斜陽下,鍍上了一層金黃,更顯得珍貴無比,若是蘑菇中有王者,那么這棵樹上的,絕對實至名歸。尤其樹樁上的長得格外自信,猶如閑庭信步,或許這樣的形容讓人感覺夸張,但事實如此,有那么一刻,你都不忍心動手,只想靜靜地看著,也許這才是采菇真正的樂趣所在,那就是遇到一片心儀的所在。好一陣工夫,才將這些驕傲的家伙收服了,不過天色徹底暗下來了,樹林間則開始渲染上濃重的黑,不能再有耽擱,沿著山坡開始回返,正向上走著,突然草叢聲響,兩只野生梅花鹿躍出,三步兩步已竄至山頂,身形輕盈,動作空靈,美則美矣,只是未來得及拍照,已杳無蹤跡。 等爬上坡,我已是汗流浹背,氣喘吁吁,小坐片刻,長河如練,落葉蝶舞,翻撿野菇,微信小炫,不覺欣喜非常,此樂何及。
              起身而行,身后斜陽默默,路側蟲鳴依依,還是那句“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最為應景,除了留戀還是留戀,不管歸去還是離開,采得是菇,拾得是鄉愁。



              第七屆“芙蓉杯”全國文學大賽征稿

              投稿郵箱:xingshiyuekan@163.com

              投稿作品必須原創首發,拒絕一稿多投,所有原創作品都將受到原創保護。

              《品詩》公眾號:readpoems520

              所有的來稿,我們都會認真審閱,入選作品會擇優在《品詩》公眾號上發表,并有機會入選《芙蓉國文匯》一書。沒有選中的稿件,我們也會及時回復,不要氣餒,歡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題材和體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說話,發掘新人,鼓勵創新。請投稿之前仔細核對錯字和標點符號,否則一概不予入選。

              投稿格式:

              郵件標題:第七屆“芙蓉杯”全國文學大賽+姓名+作品名。郵件內附上作品、姓名、電話、通訊地址、郵箱、100字以內的個人簡介。

              詩歌5首以內,總行150以內,組詩100行以內(舊體詩詞5首以內)。
              散文2篇以內
              微小說3000字以內
              可以任投一種體裁或多種

              獎項評定:

              小說、散文、詩歌獎分設一、二、三等獎,優秀獎若干名,另設人氣獎10名。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Copyright 2001 - 2023 版權歸深圳、東莞、廣州同鄉會耒陽社區辦公室 共同所有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所有廣告資助全部用于公益慈善,社區論壇里所發表的任何圖文言論、影片和聲音不代表本站立場

              制作維護:中橋傳媒 律師援助:廣東深金牛律師事務所王瓊法律碩士及廣東鵬浩律師事務所王增華律師

              社區文化傳媒(香港)有限公司 廣告投放熱線:18974736555

              掃二維碼關注

              QQ|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 耒陽社區 ( 湘ICP11012074-3 ) 湘公網安備 43048102000105號

                  愛我紙都  愛我社區  宣傳耒陽  從我做起

              © 2001-2013 中橋傳媒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91超碰renrencao97精品丨亚洲无码动漫自拍巨乳中文有码有丨国产高清Japanese国产丨午夜福利男女XX00视频免费区